弄堂文化是上海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景观。昨日下午,在上海第一家弄堂博物馆——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里,举行了一场关于弄堂文化与收藏的研讨会,来自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颉鸣、文博专家、原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莲芬、上海视觉学院教授、原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等来自政府、收藏界的专家学者数10人出席研讨会,共同探讨弄堂文化与收藏。
【资料图】
研讨会现场
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颉鸣致辞
会上,王颉鸣表示,石门二路街道可能是市区内最小的街道之一,所辖面积1.07平方公里,但人文底蕴深厚,可以说是上海的文化高地之一。辖区内的弄堂博物馆虽小,但希望能从小处入手,细处发力,打造成“小、特、优、精”的博物馆。
弄堂:见证了历史变迁,唤起了儿时记忆
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馆长潘宗成发言
“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是千千万万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部分。上海人各阶层闻人,典故和记忆,与洋房、公寓和石库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弄堂文化的研究,不仅研究了文化,感受了历史,也是对过去的一本回忆录。”西王花园弄堂博物馆馆长潘宗成的开场白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共鸣。
上海视觉学院教授、原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发言
很多专家也感同身受,回忆起了弄堂生活。张岚说道:“以前,住在石门一路附近的弄堂里,工作、生活都在附近,买东西甚是方便,极其适合居住。在石库门弄堂里,大家生活在同一栋楼里,楼上楼下知根知底。烧菜时,葱姜不够了,都可及时共享。但附近很多石库门房子拆了,甚是可惜。”
而王莲芬儿时住在老西门吉安里,由于动拆迁,最近还特意去过那里。“我们那作为保护建筑保留下来了”,她有点兴奋地说。
众多专家纷纷表示,弄堂里的砖、瓦、墙,生活空间都有很多故事和回忆,值得去挖掘、用视频等现代化的手段把它保留下来。
弄堂博物馆:保留历史和记忆的亲民博物馆
在研讨部分,弄堂文化的研究和收藏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专家学者建议弄堂博物馆进行明确定位,以便更好服务群众。潘宗成表示,弄堂文化博物馆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基层群众,作为基层博物馆,将成为沪上众多博物馆的有益补充。在展品方面,更需要的是一种抹去浮华的返璞归真。从功能上来说,展示、宣传、教育、服务、保护修复、研究等功能必不可少。陈列布展时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入普及型的元素,建设一座亲民型的博物馆。
文博专家、原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莲芬发言
王莲芬也不约而同地说到弄堂博物馆的定位,应该贴近群众。她说:“上海石库门弄堂史的内容融入到博物馆里,也可以让更多熟悉上海弄堂文化的志愿者成为讲解员,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的住宅环境。说不定未来会成为上海的标志、静安区的标志、石门二路街道的标志。”
“博物馆的定位很重要”,张岚说道,他还建议弄堂博物馆按照藏品主题,每个月推出一个小型展览,“例如,糖纸展,可体现当时的工业状况和设计风格;还有铃铛展、藏书票展、书法展等。”
当然,博物馆的运营也很重要。北京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现当代陶瓷顾问、鉴赏家熊中富则建议可以制作一些弄堂文化的衍生品,申请专利等,来发展弄堂博物馆。
当日,上海静安收藏协会收藏文化体验中心也同时揭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